重庆诺亚雕塑-泡沫雕塑-玻璃钢雕塑厂家
Chongqing Noah sculpture
雕塑电话:187-2330-3320

重庆雕塑诺亚雕塑制作厂为您解答-佛像雕塑的比例

来源:重庆雕塑网作者:023雕塑网址:http://www.023diaosu.com

重庆雕塑诺亚制作厂家联系电话:18723303320

佛像雕塑比例关系

一、坐式佛像量度计算公式(图)

头部长度是佛像总高×0.28;头部宽度是佛像总高×0.224

头部深度是佛像总高×0.25;肩高度是佛像总高×0.7

两肩宽度是佛像总高×0.5; 两肘宽度是佛像总高×0.6

两膝宽度是佛像总高×0.7; 胸部厚度是佛像总高×0.33

膝前至臀部的进深度是佛像总高×0.65

膝的高度是佛像总高×0.2;颈的宽度为肩宽的1/3

手长与面部长度相等;足长与头部长度相等;足的宽是足长的1/2

面部(额际头发线至下颔)是头长的3/4;开脸以“三停五眼”划分。

二、立式佛像量度计算公式

头部长度是佛像总高×0.18; 头部宽度是佛像总高×0.16

头部深度是佛像总高×0.17; 两肩宽度是佛像总高×0.3

两肘间的宽度是佛像总高×0.4;两脚的宽度是佛像总高×0.3

胸背厚度是佛像总高×0.22; 两手合十的手至背的厚度是佛像总高×0.3

其余与坐式佛像相同。

三停五眼


是中国古代画家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一种人物面部的普遍规律,它阐明人体面部正面观的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关系,因此,三停五眼成为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

三停——指将人面部正面横向分为三个等分,即从发际至眉线为一停、眉线至鼻底为一停、鼻底至颏底线为一停。

五眼——是指将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等分,以一个眼长为一等分,即两眼之间距离为一个眼的距离,从外眼角垂线至外耳孔垂线之间为一个眼的距离,整个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个眼之距离。


佛像“相”“好”

世人在塑造各类佛的造像时,均以释迦牟尼的行相为样板,并归纳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为佛的“相好”。

“三十二相”又称“大丈夫相”、“大人相”,谓佛陀生來容貌神異,不同凡俗,其显着特征有三十二个,具体为:

1.足下安平立相; 2.足下二輪相(也作『千輻輪相』),脚心有輪宝(神奇的战車輪)的肉纹。

3.长指相。 4.足跟广平相。

5.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狀。 6.手足柔软相。

7.足趺高满相。 8.伊泥延瞭膊相(或『如鹿王相』),股骨如鹿那样纤好。

9.正立手摩膝相。 10.阴藏相(阴部如马)。

11.身广长等相。 12.毛上向相。

13.一孔一毛生相。 14.金色相。

15.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 16.细薄皮相。

17.七处(兩足、兩掌、兩肩、脖项)隆满相18.兩腋下隆满相。

19.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相。 20.大直身相。

21.肩圆满而丰腴相。 22.四十齿相。

23.齿齐相。 24.牙白净相。

25.狮子颊相。 26.味中得上味相。

27.广长舌相。 28.梵声相,声音清凈深远。

29.真青眼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顶成肉髻相。 32.眉间白毫相。

其中的『眉间白毫相』,是佛于說法前后经常向外放射光辉的地方;所谓『顶成肉髻相』,则是现代人辨識佛像的重要标志。


“八十种好”,全称是“八十种随形好”,是随三十二相而出现的,即所谓“相”,是指大相;而“好”是补充大相不足的小相。八十种好,是讲释尊容貌的八十种微细隐密难于一眼看明而须待出的特征。主要讲的是头、面、鼻、口、眼、耳、手足各处的奇特长相。大致为:

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造像量度经》 造像仪轨范本

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中,众多信众用各种美术的形式去描绘诸尊,由于佛与菩萨的形象大多被《造像量度经》等权威书籍规范,程序化的标准像占了很大比例。《造像量度经》认为:佛纵广各120指,是就画像平面而言,如是胎偶立体像,加上凹凸的部位,纵广都是125指。(《造像量度经》所用的尺度,为相对的尺度,以所造佛像的中指阔度为基本单位,称为“一指”。即“指”——所造佛像中指的宽度。)


其构成全身120指高度的各部分,具体如下:


画像平面

(共120指) 肉髻高4指 肉髻根至发际4指 发际至颏下边12指 颈4指 颈下边至心窝12指

心窝至肚脐12指 肚脐至阴藏12指 胯骨4指 大腿24指 膝骨4指

小腿24指 脚跟4指

立体雕像

(共125指) 在发际、下颏、心窝、肚脐、密芷处、足踵各加 指

大腿和小腿各加l指,共加5指


肉髻及发际:肉臀高4指,发顶至发际4指。

面部:面部12指,在12指的长度中划出二等份,每份为4指。从发际到鼻根的眉间白毫处为一份(即额头),从肩至鼻头又为1份,从鼻头至下颏又为1份(如果是雕塑则在下颏处加 指,鼻子高为1指。面之3分颇似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三停”),面宽亦为12指与长度相等成满月面。

头的局部,包括立体的造像量度:

肉髻高宽4指,周长12指。如有宝髻,宝譬高宽2指,周长6指(桃形金色)。

发际的周长45指,发厚2指。头的中部周长三十六指,即面长宽的三倍,头顶圃如宝盖,直径十二指。

白毫相:从发际向下3指为白毫,白毫细纤柔软呈右旋(逆时针方向),毫未向上,形成的圆形为1指宽。

眉:从白毫向下 指处,再向左右各 指为两眉前梢,从眉头至眉尾为4指长,眉尾对耳尖根部。眉中间的宽度为 指,两头渐细,整个眉形如初二的月牙。

眼:为人定相,形似长弓,从眉隆起的最高处向下1 指至上眼皮为眼泡,如果是雕塑则在眼皮包含眼球的部位凸起 指,形如莲花瓣;眼宽(从上眼皮至下眼皮呈入定相的半合眼) 指,长(左右横量,不含眼角)3指(加左右眼角的 指合眼长4指)。在眼长3指内平分3份,中份为黑眼珠,黑眼珠再平分5份.中份为眸子。色:眼白为珍珠色,黑睛黑中透红,眼角肉淡红色,眸子最黑,描金圈使之发金光如电,眼睫亦为红黑色,长而密如牛的睫毛。

鼻子:分为山根、鼻头、鼻孔、鼻翅、鼻柱。山根(鼻根)起于内眼角,山根高宽都是1指,从山根向下,鼻粱隐约地弓弯,鼻头圆满,如果是雕塑,鼻头连鼻柱高出1 指,鼻翅高1指,宽 指,弯回匀美,鼻孔规圆而侧视不见窍孔,深1指。鼻孔的边与鼻柱相齐,鼻子总宽大致为2指多一点。人中:从鼻向下至上唇1 指,凹槽宽 指,并凹入上唇 指。

唇:上唇,左右量长2指,上下宽 指,在人中凹入的上唇中间向下凸出 指,形成圆满的如同相思果一样的形状,上唇的 加上凸出的 ,合计宽1指。嘴角:两边角各长1指,梢向上翘如花瓣的尖,好似含笑,此为佛之口相。下唇,左右量长1 指,上下宽也是1 指,但除去与齿相接的部分,实际只宽1指,并且在中间处凹进,形成两边弯垂,中间上弓的形状(图)。

牙:共40颗,坚固洁净,但一般不表现。下颏:从下唇向下2指为下颏,宽4指,沿边叠折成双下巴,为佛之重颏相。如果是雕塑,从下颏到喉颈,进深是4指。

耳:耳与眉齐,全长9 指,其中耳叶长4 指,宽2指。耳垂长5指、宽1 指。耳朵(耳洞门旁立,形如将开未开之花朵),有两个“凸”,上凸圆,下凸扁(雕塑较易表现),横宽1指,厚度(雕塑)1 指(图)。耳洞门一指,窍孔 指(绘画一般不表现)。耳槽横阔1指多一点(雕塑加其深度可为2指),从上沿耳叶向下弯寓根底一指处,斜对耳朵处转起一个凸,高有 指,形亦似耳朵,然后再落回耳根并与耳朵相连,槽上部分丫形岔,两岔各 指宽,其中内枝渐细而尖收藏于耳轮边下,外枝沿耳叶下渐渐散投。从分岔处向上至耳尖为1指,宽1 指。立体的雕塑又要了解以下的量度:耳叶背宽1 指,正面两耳恫相距18指,脑后两耳根相距14指。

——————以上为整个头部各部分的量度。


脖颈:脖子圆满如瓶,高4指,宽8指,周长24指(立体的),喉下有三级纹,上纹在距下巴根 指处,中纹在上纹1 处,下纹在中纹2指以下处。三级纹都要圆弯并且两梢浙细而上翘,长度以颈宽为限。

肩及手臂:肩从颈边至肩胛横量12指(即一个面长),从颈正中(颈窝)至肩胛为16指。从肩胛至手中指全长48指(四个面长),整个手臂要柔软如意,如象鼻之弯转(图)。其中,大臂(白肩至肘)长20指,臂根**的周长20指,宽7指,若手做垂式,两肩横加各4指。小臂(自肘至腕)长16指,宽5指,周长16指。

手(自腕至中指尖)长12指(即一面长)。其中手掌长7指,掌基(掌与腕相接处)宽6指、掌极宽处7指,生指处5指宽。手指:从手掌正面看,中指长5指,平分3份为3节,食指至中指上节的 处,亦平分3份为3节,无名指矮中指 指,三指的根处基本相齐,中指微高。小手指的长度到无名指最上节的节线处,根比中指低 指。以上是从掌面看的量度。从手背看,中指上节长2指,中节长2 指,下节长3指,手背长只剩下4 指,其它三指也如此推度。四指的周长,指根周长为指长的 ,即,中指周长3指多——点,食指周长3指,无名指周长将近3指。指梢的周长为指长的 ,即中指尖周长将近2指,食指略尖,无名指又尖。大拇指,长4指,分为二节,生根处比食指低3指,距腕处又5指,周长4指。指甲:位于各手指上节上半处,在指甲梢处,要比手指长出 指,指甲根沿边的皮宽 指(用线表现即可)。手的色相:手掌须丰满平坦,光滑红润,色如丹砂,手心有千辐轮相,此为“三十二相”之一,手脚都有,也就是在手、脚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相纹右旋。五指之间,即大拇指的下节与食指根,及其它三指的下节都有薄皮相连(此亦为“相好”之一)。指肚饱满。指甲色如红铜而明亮,高出指尖的 指,如白玻璃光亮无垢。

——————以上为手、臂的量度。


体腔:即上半身的量度:全长25指。其中:从喉至心窝(与乳齐的位置)12 指,从心窝至肚脐12 指。两腋处的胸、背宽都是25指。从腋向里平量6指处为乳头,两乳相距12指,乳头直径为 指,圆光宽 指,乳头高 指,圆光(即乳晕)为酱色。两乳处的胸、背宽都是22指。两乳下2指处的胸、背宽都是20指。脐上1指处的宽度为15指(如此看来,佛的上体呈健壮的倒三角形)。脐处的宽度为16指,脐孔,圆而不显,纹右旋(逆时针方向)内折,宽一指,深一指。以上为平面的量度。立体的还附加有:两腋处的胁厚8指,周长66指(即5 个面长)。两乳处的胁厚10指,周长60指。脐上1指处的周长45指。脐处的周长48指(即四面长)。

——————以上为上身量度。自肉髻至脐,合计全长48指。


胯骨:胯骨在脐下4指处,两胯边相距24指,密处(档部)两外边相距25指,立体周长54指(四个半面长)。菩萨两外边相距只19指。

阴藏:自脐向下12指处为阴藏,与胯骨成三角形,上面两角正好是两臀尖,下面的角为阴藏,阴藏如马王,阴茎内缩小露。密囊垂状,纵长5指,宽4指(印度早朋佛像有此相的表示,中国的造像多不令显露)。

股长:(即大腿的长度):从胯至膝长24指,根宽12指,中部宽11指,近膝处宽9指。周长,为宽度的3倍。

膝:膝盖骨长4指,宽9指,周长为宽的3倍,由于膝盖骨凸起,雕塑时再加1指,故周长实为28指。

胫:(即小腿):从膝至脚跟上,不含脚跟,全长24指,与大腿长度相同。其中,腿肚宽7指。脚脖宽5指。周长为宽的3倍。脚踝的高宽都是3指,后边宽2指,踝骨不显。

脚:脚后跟:高4指,盈满规圆,凸尖处宽3指。

脚掌:长(不含脚趾)12指;宽,趾跟为6指,脚心为5指,脚跟底为4指。

厚,里边2指,外边1指。

脚背:饱满如龟背,脚背生处比脚跟高 指。

脚趾——大脚趾长:肚面2指,侧边3指,背面3指,厚1 指,周长五指。

二趾与大趾同,只是略薄。

其余三趾渐略短,略薄,到小趾只厚1指。

除大趾二节外,其余四趾为三节。趾甲:位于上节半处,色与缦网都与手相同,轮相妙纹亦与手同。

——————以上是如来佛的妙相。凡画三世佛、弥勒佛、药师佛、七佛、八十八佛等一切化身佛,都可以此为准。


佛像威仪 庄严之式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摄受众生,菩萨身相庄严,为世人所敬仰,甚至经中记载比丘相貌合仪而度人修道,由此,佛门非常注重威仪。佛像制作除主尊之外,还须庄严威仪,主要体现的有台座、背光、手印、手中持物等。


佛像台座

佛像一般安置于台座之上,给人以崇敬与敬畏的感觉。台座的形式有多种,不同的佛像采用不同的台座,常见的有“莲花座”、“禽兽座”、“荷叶座”、“云座”、“瑟瑟座”等。


莲花座,是由莲花形象组成的台座。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所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

常见莲花座分为三部分:上部为“莲花部”,由莲肉、莲瓣组成;中部为“座身部”,由敷茄子请花(即象征浮在水面上的荷叶)组成,犹如一个托起莲花的花盘;下部为“座基部”,一般为三层,由上框座、下框座和反花(莲瓣向下的荷花,称为覆莲)组成,形状有八角、六角、四角等。(图)


禽兽座,以神禽瑞兽为形象的台座。常见的有狮子、白象、孔雀、大鹏金翅鸟等。其中,以狮子最为普遍,如文殊菩萨的青狮;其次为白象,如普贤的坐骑为六牙白象;以孔雀为坐骑的,也屡见不鲜,如阿弥陀佛、孔雀王母菩萨、莲花虚空藏等均以孔雀为坐骑。

佛像背光

作为超越常人的神化形象——佛和菩萨,其佛体上能发出的光焰,称为“背光”。可分为“头光”与“身光”。

“头光”又叫“顶圆光”,其火焰是由眉间的白毫放出的,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眉间白毫相”的呈现。此光焰聚集于头部的后方,常见的有火焰形、宝珠形、圆形等;

“身光”又叫“举身光”,其光焰是由身体上放出的,是佛“三十二相”中的“常光一丈相”的体现。身光通常与头光融合在一起,常见的有火焰形、莲瓣形、宝珠形、圆形、轮形、船形等。

一般而言,佛有头光与身光,菩萨只有头光没有身光,罗汉和弟子则没有背光。


佛像手印

在佛像造型中,手的动作极为重要,根据梵语意译,佛像各种手势的姿态称为“印相”,也称“手印”或“印契”。手的形状和动作,代表各类佛像所传达的不同意思。基本印相有:

一、 禅定印。这是一种身心安静专一、排除各种杂念、深入冥想状态的印相。姿态为坐势,双手相对,仰放在膝上至脐下一带,两拇指的指端相接,右手需置于左手之上。


二、降魔印。又称“触地印”,即用法力来降伏恶魔。手势为: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食指伸直指向地面,指尖和地面相触。


三、施无畏印。具体手势为:右手上举胸前,齐肩,掌心向外,手指自然伸直。其寓意是佛以大慈之心愿,用无边的法力,消除众生的恐惧,引导走上佛的正道。


四、施愿印。又称“与愿印”,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寓意佛以大慈之心愿,使众生祈求之愿都能得到实现。施愿印与施无畏印通常相配合使用,是释迦牟尼的常用印相。


五、阿弥陀佛的九品印相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他迎接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并根据众生在人世间的不同修行程度(众生依其能力、素质、行为等,可分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品相),在其死后便按不同的待遇接引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像的服饰及衣纹

中国佛像造像不同,服装服饰也各有差异,有的简单朴素,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则是威武慑人。根据场合的不同,佛所穿的衣服也稍有差异。中国佛像的衣纹,在受到造像仪轨的约束下,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自然地呈现出佛像的体态和身段。如菩萨衣纹,圆润轻柔,流畅自然;佛陀、金刚力士的衣纹,刚劲厚重,奔放有力。


通常,佛的上身穿僧衣(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佛的下身为裙衣,没有带襻的装饰,只有以带束衣成褶。当佛在大众受戒说法或外出时,则在外面再穿上大衣(大衣穿法有正规又严肃的“右袒”式,即将右肩裸露在外和“通肩”式,即在偏袒右肩后,再设法遮住右肩两种);

罗汉的服饰也比较简单朴素,一般身披袈裟,大多为光头、跣足,也有穿僧鞋;

菩萨服饰一般是头戴宝冠,胸垂璎珞,手足饰有环钏,显得丰富而漂亮,气度非凡。

法部中的天王、韦驮、金刚以及其它神将,其装饰形同中国古代武将。


衣纹在佛像服饰的色泽处理上,甚为讲究,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种为贴金佛像,即佛像外表均为金身。贴金佛像的衣纹须考虑贴金之后的金光反射作用,衣纹处理宜细而密,以达到薄纱透体的效果。

一种为彩绘佛像,即佛像服装在种种图案要做精绘细描;彩绘佛像的衣纹应疏而浅,纹折不能有大的起伏,以方便上色时彩笔的运用,使精描细绘的图案和整体形象相协调,起到衬托佛像的作用,达到较完美的效果。

另一种为单色平涂佛像,即佛像的各部位只需涂上均匀的色彩便可以。单色平涂佛像的衣纹处理则宜刚健强劲,宜深刻,运用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表现衣纹的起伏转折,加强服装的质地效果。


佛是佛教中的最高等级,其造像不同于凡夫俗子,有许多仪规,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部诸尊之造像,皆以释迦牟尼佛之形象为基本——采取出家形态,身着法衣,而无璎珞等严身之具。着法衣之式样有通肩及袒肩之区别。发型为螺发,头顶高出之部分为肉髻,额有象征智慧之白毫(白色旋毛)。佛部诸尊之区别主要依手之印相,印相是诸佛内在觉悟表现于外的形式。所以,诸佛造像大都相似,有“千佛一面”之说。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佛祖”。佛祖释迦牟尼的造像大多坐落于石窟和**佛寺中。释迦牟尼的造像有坐式、站式及卧式,形体均为高大型。

阿弥陀佛

是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名号有十三个,其中以“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最为**。据《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中,通常是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胁持,世人称这三位圣人为“西方三圣”或是“阿弥陀三尊”。

药师佛

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宰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传说药师佛在成佛前曾发下十二条大愿,以解救众生。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为活人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让众生安乐健康,延年长寿。

中国上规模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一般供有三尊大佛,呈横一字形排列,表现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其中供奉中方的是释迦牟尼,右边是西方的阿弥陀佛,左边的是东方的药师佛,这三方大佛在佛教中称为“横三世佛”。

药师佛有两尊菩萨作为胁持,左边是“日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日轮;右边是“月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月轮。合起来称为“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其寓意为:日月皆升于东方,其发出的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俱得康乐。

药师佛造像的形制,一般为结跏蹀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持药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施给病人。也有持锡杖,持药壶的;也有施无畏或禅定印的。

随着佛教教理的发展,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即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一佛具有三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可分为“法身佛”(以佛法成身,体现佛法本身)、“报身佛”(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和“应身佛”(释迦牟尼的生身)三种不同的身。其中,大日如来为法身佛、阿弥陀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燃灯佛

是佛门中辈分最高的过去佛,又称“锭光佛”。燃灯的早期造型有浓重的印度色彩:大耳垂肩,鼻梁隆挺,双目凝视,面目端庄。右肩袒露,薄衣透体。为体现燃灯的特征,其头光和背光往往以火焰纹为图案。

弥勒佛

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佛,即“未来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在佛经中,慈悲的含意是“去苦予乐”,无条件地使对方得到快乐谓之“慈”,无条件地为他人除去苦难谓之“悲”。

正宗的弥勒佛造像,带有印度佛像艺术特征,庄严肃穆,凝神入定,常以三世佛的形式出现,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燃灯佛,右边为弥勒佛。

大日如来

是密宗世界的中心之佛,和东方的阿众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组成“密宗五方佛”。密宗的“大日如来佛”称为毗卢遮那佛,按照教义,大日如来可分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和胎藏界大日如来。一般而言,如来像大多披薄衫,结螺发,称为“如来形”,而大日如来的造型则是“菩萨形”,密教中的大日如来戴五佛冠,冠中有五化佛。宋代之后,中国的大日如来,主要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其形象为头戴白色五佛冠,系臂钏、腕钏及璎珞项链,手结大智拳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胎藏界大日如来的形象为头顶金色发髻,手结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莲花台上。


佛像的服饰及衣纹

中国佛像造像不同,服装服饰也各有差异,有的简单朴素,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则是威武慑人。根据场合的不同,佛所穿的衣服也稍有差异。中国佛像的衣纹,在受到造像仪轨的约束下,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自然地呈现出佛像的体态和身段。如菩萨衣纹,圆润轻柔,流畅自然;佛陀、金刚力士的衣纹,刚劲厚重,奔放有力。

上身穿僧衣(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佛的下身为裙衣,没有带襻的装饰,只有以带束衣成褶。当佛在大众受戒说法或外出时,则在外面再穿上大衣(大衣穿法有正规又严肃的“右袒”式,即将右肩裸露在外和“通肩”式,即在偏袒右肩后,再设法遮住右肩两种);

罗汉的服饰也比较简单朴素,一般身披袈裟,大多为光头、跣足,也有穿僧鞋;

菩萨服饰一般是头戴宝冠,胸垂璎珞,手足饰有环钏,显得丰富而漂亮,气度非凡。

法部中的天王、韦驮、金刚以及其它神将,其装饰形同中国古代武将。


衣纹在佛像服饰的色泽处理上,甚为讲究,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种为贴金佛像,即佛像外表均为金身。贴金佛像的衣纹须考虑贴金之后的金光反射作用,衣纹处理宜细而密,以达到薄纱透体的效果。

一种为彩绘佛像,即佛像服装在种种图案要做精绘细描;彩绘佛像的衣纹应疏而浅,纹折不能有大的起伏,以方便上色时彩笔的运用,使精描细绘的图案和整体形象相协调,起到衬托佛像的作用,达到较完美的效果。

另一种为单色平涂佛像,即佛像的各部位只需涂上均匀的色彩便可以。单色平涂佛像的衣纹处理则宜刚健强劲,宜深刻,运用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表现衣纹的起伏转折,加强服装的质地效果。


佛是佛教中的最高等级,其造像不同于凡夫俗子,有许多仪规,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部诸尊之造像,皆以释迦牟尼佛之形象为基本——采取出家形态,身着法衣,而无璎珞等严身之具。着法衣之式样有通肩及袒肩之区别。发型为螺发,头顶高出之部分为肉髻,额有象征智慧之白毫(白色旋毛)。佛部诸尊之区别主要依手之印相,印相是诸佛内在觉悟表现于外的形式。所以,诸佛造像大都相似,有“千佛一面”之说。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佛祖”。佛祖释迦牟尼的造像大多坐落于石窟和**佛寺中。释迦牟尼的造像有坐式、站式及卧式,形体均为高大型。

阿弥陀佛

是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名号有十三个,其中以“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最为**。据《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中,通常是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胁持,世人称这三位圣人为“西方三圣”或是“阿弥陀三尊”。

药师佛

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宰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传说药师佛在成佛前曾发下十二条大愿,以解救众生。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为活人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让众生安乐健康,延年长寿。

中国上规模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一般供有三尊大佛,呈横一字形排列,表现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其中供奉中方的是释迦牟尼,右边是西方的阿弥陀佛,左边的是东方的药师佛,这三方大佛在佛教中称为“横三世佛”。

药师佛有两尊菩萨作为胁持,左边是“日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日轮;右边是“月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月轮。合起来称为“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其寓意为:日月皆升于东方,其发出的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俱得康乐。

药师佛造像的形制,一般为结跏蹀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持药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施给病人。也有持锡杖,持药壶的;也有施无畏或禅定印的。

随着佛教教理的发展,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即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一佛具有三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可分为“法身佛”(以佛法成身,体现佛法本身)、“报身佛”(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和“应身佛”(释迦牟尼的生身)三种不同的身。其中,大日如来为法身佛、阿弥陀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燃灯佛

是佛门中辈分最高的过去佛,又称“锭光佛”。燃灯的早期造型有浓重的印度色彩:大耳垂肩,鼻梁隆挺,双目凝视,面目端庄。右肩袒露,薄衣透体。为体现燃灯的特征,其头光和背光往往以火焰纹为图案。

弥勒佛

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佛,即“未来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在佛经中,慈悲的含意是“去苦予乐”,无条件地使对方得到快乐谓之“慈”,无条件地为他人除去苦难谓之“悲”。

正宗的弥勒佛造像,带有印度佛像艺术特征,庄严肃穆,凝神入定,常以三世佛的形式出现,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燃灯佛,右边为弥勒佛。

大日如来

是密宗世界的中心之佛,和东方的阿众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组成“密宗五方佛”。密宗的“大日如来佛”称为毗卢遮那佛,按照教义,大日如来可分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和胎藏界大日如来。一般而言,如来像大多披薄衫,结螺发,称为“如来形”,而大日如来的造型则是“菩萨形”,密教中的大日如来戴五佛冠,冠中有五化佛。宋代之后,中国的大日如来,主要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其形象为头戴白色五佛冠,系臂钏、腕钏及璎珞项链,手结大智拳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胎藏界大日如来的形象为头顶金色发髻,手结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莲花台上。


佛像的服饰及衣纹

中国佛像造像不同,服装服饰也各有差异,有的简单朴素,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则是威武慑人。根据场合的不同,佛所穿的衣服也稍有差异。中国佛像的衣纹,在受到造像仪轨的约束下,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自然地呈现出佛像的体态和身段。如菩萨衣纹,圆润轻柔,流畅自然;佛陀、金刚力士的衣纹,刚劲厚重,奔放有力。


通常,佛的上身穿僧衣(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佛的下身为裙衣,没有带襻的装饰,只有以带束衣成褶。当佛在大众受戒说法或外出时,则在外面再穿上大衣(大衣穿法有正规又严肃的“右袒”式,即将右肩裸露在外和“通肩”式,即在偏袒右肩后,再设法遮住右肩两种);

罗汉的服饰也比较简单朴素,一般身披袈裟,大多为光头、跣足,也有穿僧鞋;

菩萨服饰一般是头戴宝冠,胸垂璎珞,手足饰有环钏,显得丰富而漂亮,气度非凡。

法部中的天王、韦驮、金刚以及其它神将,其装饰形同中国古代武将。


衣纹在佛像服饰的色泽处理上,甚为讲究,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种为贴金佛像,即佛像外表均为金身。贴金佛像的衣纹须考虑贴金之后的金光反射作用,衣纹处理宜细而密,以达到薄纱透体的效果。

一种为彩绘佛像,即佛像服装在种种图案要做精绘细描;彩绘佛像的衣纹应疏而浅,纹折不能有大的起伏,以方便上色时彩笔的运用,使精描细绘的图案和整体形象相协调,起到衬托佛像的作用,达到较完美的效果。

另一种为单色平涂佛像,即佛像的各部位只需涂上均匀的色彩便可以。单色平涂佛像的衣纹处理则宜刚健强劲,宜深刻,运用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表现衣纹的起伏转折,加强服装的质地效果。


佛是佛教中的最高等级,其造像不同于凡夫俗子,有许多仪规,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部诸尊之造像,皆以释迦牟尼佛之形象为基本——采取出家形态,身着法衣,而无璎珞等严身之具。着法衣之式样有通肩及袒肩之区别。发型为螺发,头顶高出之部分为肉髻,额有象征智慧之白毫(白色旋毛)。佛部诸尊之区别主要依手之印相,印相是诸佛内在觉悟表现于外的形式。所以,诸佛造像大都相似,有“千佛一面”之说。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佛祖”。佛祖释迦牟尼的造像大多坐落于石窟和**佛寺中。释迦牟尼的造像有坐式、站式及卧式,形体均为高大型。

阿弥陀佛

是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名号有十三个,其中以“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最为**。据《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中,通常是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胁持,世人称这三位圣人为“西方三圣”或是“阿弥陀三尊”。

药师佛

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宰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传说药师佛在成佛前曾发下十二条大愿,以解救众生。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为活人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让众生安乐健康,延年长寿。

中国上规模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一般供有三尊大佛,呈横一字形排列,表现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其中供奉中方的是释迦牟尼,右边是西方的阿弥陀佛,左边的是东方的药师佛,这三方大佛在佛教中称为“横三世佛”。

药师佛有两尊菩萨作为胁持,左边是“日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日轮;右边是“月光遍照菩萨”,手持一月轮。合起来称为“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其寓意为:日月皆升于东方,其发出的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俱得康乐。

药师佛造像的形制,一般为结跏蹀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持药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施给病人。也有持锡杖,持药壶的;也有施无畏或禅定印的。

随着佛教教理的发展,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即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一佛具有三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可分为“法身佛”(以佛法成身,体现佛法本身)、“报身佛”(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和“应身佛”(释迦牟尼的生身)三种不同的身。其中,大日如来为法身佛、阿弥陀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燃灯佛

是佛门中辈分最高的过去佛,又称“锭光佛”。燃灯的早期造型有浓重的印度色彩:大耳垂肩,鼻梁隆挺,双目凝视,面目端庄。右肩袒露,薄衣透体。为体现燃灯的特征,其头光和背光往往以火焰纹为图案。

弥勒佛

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佛,即“未来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在佛经中,慈悲的含意是“去苦予乐”,无条件地使对方得到快乐谓之“慈”,无条件地为他人除去苦难谓之“悲”。

正宗的弥勒佛造像,带有印度佛像艺术特征,庄严肃穆,凝神入定,常以三世佛的形式出现,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燃灯佛,右边为弥勒佛。

大日如来

是密宗世界的中心之佛,和东方的阿众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组成“密宗五方佛”。密宗的“大日如来佛”称为毗卢遮那佛,按照教义,大日如来可分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和胎藏界大日如来。一般而言,如来像大多披薄衫,结螺发,称为“如来形”,而大日如来的造型则是“菩萨形”,密教中的大日如来戴五佛冠,冠中有五化佛。宋代之后,中国的大日如来,主要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其形象为头戴白色五佛冠,系臂钏、腕钏及璎珞项链,手结大智拳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胎藏界大日如来的形象为头顶金色发髻,手结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莲花台上。



菩萨,音译是“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其职责是协助佛,用佛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其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胁持,三者组成“华严三圣”;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一起,并称为“三大士”。


观音菩萨(大悲)

又称为“观自在”、“观世音自在”等,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造像注重“相好”、服饰和手印的规范,一般而言,菩萨的造像柔丽慈祥。早期的观音带有西域人的风姿,长眉、高鼻、裸露上身,北魏使其的观音面容娟秀,隋唐时期的观音雍容丰硕,宋代的观音潇洒飘逸,明代形成了观音正宗的形象。明代东越胡应麟辑有《观音大士五十三慈容》的画册。


三十三观音

菩萨与佛一样,拥有法身、报身和化身。观音菩萨能展现出三十三种不同身份的化身变相,演变出三十三观音。《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图证》中对三十三观音有翔实的记载,其名号依次为:

1. 杨柳观音:右手持莲,左手放掌于胸前或拿净瓶。

2.龙头观音:乘龙头在云端,教化天龙的化身。

3.持经观音:坐岩石上,右手持经,左手置膝。

4.圆光观音:在圆光火焰中,合掌坐于岩石。

5.游戏观音:乘坐五彩云,左手置偏脐处,做游戏相。

6.白衣观音:着白衣,手结定印,跏趺坐于软草石头上。

7.莲队观音:合掌,坐于莲池中莲花座上。

8.泷见观音:又名飞瀑观音,倚于继崖上观瀑布。

9.施乐观音:右手掌颊,倚于膝上,左手插腰。

10.鱼蓝观音:手提装鱼的篮子,亦有乘坐大鱼背。

11.德王观音:趺坐岩石上,右手持绿叶一枝,左手置膝上。

12.水月观音:在月光下乘莲华舟于海上。

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华,漂荡水面。

14.青颈观音:坐在断崖边,右膝立起,右手放右膝上,左手扶崖壁。

15.威德观音:右手着地,左手持莲华,右岩上观水。

16.延命观音:倚于水岸岩边。能除诸毒害寿命之物。

17.众宝观音:右手着地,右足伸展,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

18.岩户观音:端从于岩石洞窟内。

19.能静观音:伫立海边岩石上,作寂静相。

20.阿耨观音:左膝倚背在岩石上,两手相交,远眺海面。

21.阿么提观音:即无畏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

22.叶衣观音:从于有草的岩上。

23.琉璃观音:别于高王观音,乘一叶莲花瓣,轻飘于水面。

24.多罗尊观音:又称为救度母,直立乘于云上。

25.蛤蜊观音:相传唐太宗石蛤蜊,刨而不开,焚香祈求,忽然蛤蜊变公菩萨。

26.六时观音:右手持经箧的立像。

27.普慈观音:双手千法衣垂于前方,立于山岳之上。

28.马郎妇观音:观音化身美丽女子劝大家学佛,以手提鱼蓝为主。

29.合掌观音:立于莲台,虚心合掌势。

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上之莲花座,树立左膝有降伏雷电之姿。

31.不二观音:乘坐浮于水面的莲叶。

32.持莲观音:乘莲叶,两手持莲蓊,显现童男童女之体。

33.洒水观音:右手持瓶作水之相者。


文殊菩萨(大智)

全称为“文殊师利”,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自古以来,文殊一直被视为深具智慧的菩萨,广受世人的崇敬。文殊菩萨的造像大多戴一项五髻宝冠,顶上头发梳挽成五髻表示大日如来之五智,称为“五髻文殊”。也有梳成六髻、七髻的,称“六髻文殊”或“七髻文殊”。面貌端庄丰满,左手执青莲花,表示清净圣洁,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斩断一切烦恼。也有的文殊造像手拿如意或箧经。

文殊菩萨常骑坐在青狮子上,狮子是“百兽之王”,素以勇猛威武着称,在佛教中则比喻佛法的威力(也有的文殊造像是坐在白莲台上)。文殊的服饰各有千秋,有身穿袈裟的僧形文殊,有披盔戴甲的戎装文殊,更多的是斜披长巾,面相丰满圆润,长眉人鬓、璎珞严身的菩萨形象。

普贤菩萨(大行)

按梵语音译有普天同庆、遍地吉祥之意。普贤的修行证实了文殊的智慧,两者融合表现了大乘佛教的理想。《普贤延命经记》具体讲述了普贤的形象:头戴五佛宝冠,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象足踏在金刚轮上,下有5000群象,全身放出金色宝光。

地藏菩萨(大愿)

是象征大地的菩萨。佛经称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故称“地藏”,意指大地之藏。根据佛经,地藏菩萨众系六道,连接生死,救济亡者罪孽,使其在阴间得到解脱。所以,地藏菩萨是深受民间信仰的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中国地藏菩萨造像,多为男身男相,头部剃光,呈现出朴实无华的寺院僧侣形象。有的左手持宝珠,右手施与愿印,呈舒相坐式;有的右手持锡杖,左手持钵,作云游僧状;也有的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或是手持幡幢、莲花等,呈僧侣状。地藏菩萨大多光头大耳,胸前挂着璎珞、项链等饰物,象征其为财富菩萨。




汉部造像

罗汉是修行得到的高僧,是梵语音译“阿罗汉果”的简称。罗汉又称“声闻”,意思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弘扬佛法之意。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极为普遍,有“十大弟子”和“十八罗汉”。

“十大弟子”

大迦叶、阿难陀、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他们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技巧。

大迦叶 — 头陀** 阿难陀 — 多闻** 舍利弗 — 智慧**

目犍连 — 神通** 富楼那 — 说法** 须菩提 — 解空**

迦旃延 — 论议** 阿那律 — 天眼** 优波离 — 持戒**

罗睺罗 — 密行**

其中,大迦叶与阿难陀在创立佛教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广受佛教徒称颂。因此,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塑像和壁画中,大迦叶与阿难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持,站立两旁,形成一佛两弟子的布局。有时,他们与文殊、普贤二菩萨一起,共列佛祖的两侧。

大迦叶——造像与欧洲人相似,高额、陷目、隆鼻,一般的造像多为握拳、托钵、张口欲语或者是双手合十而恭立的形态。

阿难陀——造像多位合掌状,或手持藻瓶,也有袖手恭立的,是一位面部端庄丰满,眉目清新秀气,神态优雅娴静,体形健美壮实的中青年形象。


阿罗汉果的意译为“应供”、“杀贼”和“无生”。

“应供”是修得罗汉果位者应长期受人、天供养;

“杀贼”是获得罗汉果位者已杀尽种种扰乱人们内心清净、妨碍修行的有害情感之“贼”;“无生”是修得罗汉果位遮已圆满一切功德,进入永恒不变的涅盘境界,不再遭受“生死轮

回”而投胎转世的痛苦。

十八罗汉

举 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乘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沈思罗汉:罗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护法部造像

护法部由护卫执法的诸神组成,其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护法神数目众多,瑰丽多姿,其中有威严慑人的四大天王、英武潇洒的韦陀天将、横眉怒目的金刚力士等等,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神通和法力,驰骋活跃于天上、凡间、水中、地下,显示佛国的气势和力度。


四大天王

通常,寺院天王殿两旁的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梵语音译为“毗沙门天”,经常出面维护如来佛的到场,常听闻如来佛的说法,故名“多闻”。早期毗沙门天的形象为金色,披金刚甲胄,戴金翅鸟宝冠,佩长刀,左手托起宝塔,右手持矟拄地,或一手持矟、一手托腰。也有的执印度式的三叉戟或长刀,足踩夜叉鬼。中国式“毗沙门天”,名为“魔礼海”,他手持混元珍珠宝伞,用以制服魔众,头戴毗卢宝冠,脚登虎头宝靴,掌管“风调雨顺”中的雨。有站式,也有立式。


东方持国天王——梵语音译为“提多罗咤”,意为“持国”。他以慈悲为怀,保护生灵,护持国土,故以“持国”为名。早期持国天王的形象为白色,身着天衣,左手伸臂持刀,右手仰掌托珠或执矟拄地。也有身为青色的,紫发,着红衣甲胄,手持大刀。也有人认为,持国天王在佛教中主持乐神,所以弹奏琵琶,意欲用美妙的音乐来招引众生皈依佛门。目前中国寺院中的持国天王,名为“魔礼红”,他头戴宝冠,神采奕奕,脚蹬虎头宝靴。有坐式的,也有立式的。其手持琵琶,掌管着“风调雨顺”中的调。


南方增长天王——梵语音译为“毗流驮迦”,意为“增长”。他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早期增长天王的形象为赤紫色,绀发,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刚杵,脸显忿怒相。中国式“毗流驮迦”,名为“魔礼青”,他头戴宝冠,脚登虎头宝靴,全身以青色装饰,手持一把青光宝剑,耿耿忠心,护持佛法。有站式的,也有立式的。取手中青光宝剑“锋”利的谐音,掌管“风调雨顺”中的风。


西方广目天王——梵语音译为“毗留博叉”。意为“广目”。他能时时睁开自身清净的天眼,广泛地观察世界,护住人民的安宁生活,故名广目。广目天王早期的形式为肉色,身着甲胄,臂挂黑纱,面露微笑,右持笔书写。也有的为左手抓一颗夜明珠,右手持一根赤索。中国式的广目天王,名为“魔礼寿”,头戴宝冠,脚登虎头宝靴,全身为红色,威武慑人。相传他为群龙的领袖,所以右手抓住一紫金龙,龙头向上,看着左手的一颗明珠,龙身则缠绕在右臂上。也有将紫金龙改为花狐貂的。其掌管“风调雨顺”中的顺。


韦驮

素有佛教护法神之称。在中国佛教中,韦驮曾守护国伽蓝,所以建寺庙必奉韦驮为守护神。韦驮的位置在天王殿中,一般站在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身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具有中国古代将军形象,他一般蓄发戴冠,身披金甲,威武中透出英俊之气,魁梧伟岸、年轻端庄。其面如童子,表示他的赤字之心,手持宝杵(又称金刚杵,是古印度一种十分坚固的兵器),用以镇压扰乱佛门的魔鬼。

在塑造韦驮形象时,宝杵的放置姿态,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右手握宝杵拄地,左手插腰,左足略略向前——表示过往的行脚僧们便得自忖一下:该寺院是否可以进去打扰?

另一种是双手合掌成十,宝杵横置于胸前的两腕——表示该寺院欢迎来客进去,行脚僧们可以放心地进去施受斋礼。


道教造像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兴盛于汉、晋之际。据记载,最早的道教造像***为南朝宋的道土陆静修、宋文明等。其内容有元始天尊,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真人、仙官,玉女等,结构形式全仿佛教,中为主像,左右胁侍。其不同者,主像有须髯冠带,令人一望而知为道像。道教塑像有一定的仪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规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质料、尺寸、仪相、辅神、衣冠、华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经典规定。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之《造像品》:

科曰: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天尊有五百亿相,道君有七十二相,老君有三十二相,真人有二十四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天尊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黄裳,金冠玉冠,左右皆缨络环佩,亦金玉冠,彩色间错,上帔皆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緑等,真人又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复不得戴二仪平冠、鹿胎之属,左右二真,皆供献,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天尊平坐,指捻太无,手中皆不执如意尘拂,但空而已。

科曰:凡天尊、道君、老君左右,皆有真人、玉童、玉女、侍香、侍经、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左右官使者、天丁力士、金刚神王、狮子辟邪、龙麟猛兽、螣蛇神虎、凤凰孔雀、金翅朱雀、四灵八威、护法善神,备卫左右,各随力所建。

科曰:真人名号极多,不可称数,皆是昔劫种因道成果极所致,得在天尊、道君、老君左右,侍卫启请,变化自在,天尊所处,皆随侍卫。

科曰:玉童、玉女,皆是道气化生,非因胎育,各有司存,或侍经侍香,或散华奉言,或给仙人,或侍得道,阶品亦有差降。

科曰:侍经、侍香,皆是结气而生,常在天尊及真经所处,传奏流通,记列善恶。

科曰:金刚天之四极神,立天之四隅,或天门地户,长一千二百丈,按剑持杖,身挂天衣飞云宝冠,足蹑巨山神兽、大石诸鬼之上,立作杀鬼之势,主天下地上一切非法鬼神,怒目噉声,邪精畏伏,若天尊都治门户,殿堂左右,皆立其像,防护守卫,变化无方,不常厥体,是道之烈气所生,非胎诞而得也,今之观内,门户、殿堂、经藏,并制其像也。

科曰:神王者,众神之主,凡有三种,一者结气,二者报生,三者业因,结气者,不由胎诞,因自然之气,报生者,从诸鬼神,有功于道,生得此身。

业报者,承其积劫因缘,主令身执,凡人成真得道,皆来监度,神王之名,抑亦无数,皆衣甲冠矛,持刀按剑,或立或坐,不常其体,役御群鬼,驱除凶恶,具诸经诰,不复详备。

科曰:魔王亦神王之流,凡有三种,一者三天魔王,二者五帝魔王,三者飞天魔王,皆戒炼保举学道行人,故大勋魔王保举尔身也。

科曰:天丁力士、龙虎左右、香官使者,并因气化生,应缘而出,降魔召鬼,传言驿行,护法之灵官也。

科曰:八威谓毒龙、猛虎、螣蛇、电兽、长牙、奔牛、玃天、雷晶,并是积业恶物,天尊威伏,使备门守关,洞穴墙圻,防非也。

科曰:四灵,谓龟、龙、麟、凤,皆应星辰异气,合五行之秀,或口诵灵文,身生图箓,知代休否,因时下世,并天尊苑囿,祥禽瑞兽也。

科曰:凡天尊法座,凡有八种,一者千叶莲华,二者五色狮子,三者七宝金床,四者九层玉 座,五者伏九龙,六者摧八毒,七者坐云霄,八者御烟霞,皆随变现形,因机居住,今之帐座,但以七宝八珍,珠玉金碧,装饰拟像而已,非所备也。

科曰:凡诸天尊、道君、老君,及诸圣真仙相,年久时深,或风雨飘零浸损,皆以时修,复勿使真容雕坠,当得福无量。

科曰:凡天尊形像、金铜宝玉者,每至月十五日,设斋香汤洗饰,若夹纻雕木,即揩拭使光净,最得功德